電話舉報:0591-38265150
郵件舉報:cosunterjb@163.com
信件舉報:福建省福州高新區烏龍江中大道7號創新園二期16號樓,郵政編碼:350003,收件人:監察負責人
近日,The Lancet雜志發表了一篇名為《A global scientific strategy to cure hepatitis B》(全球治愈乙肝的科學戰略)。該戰略由國際消除HBV聯盟(ICE-HBV)提出并推進,與來自五大洲的50多名專家和來自21個國家的HBV研究主要相關方共同探討,為期2年,終達成共識。戰略的目的是:促進發現一種安全、可負擔、可擴展和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方法,并在可預見的未來讓所有人都能獲得!
以下是該戰略的主要內容
策略一:在不殺死受感染細胞的情況下治愈乙肝
距HBsAg的初次發現已過去了50多年。2012年,發現了乙肝病毒受體NTCP后,我們“研究乙肝病毒體外感染的復制周期”的能力徹底革新,促進了新動物模型(用以研究免疫發病機制)的發現、以及抗病毒療效的臨床評估。
然而,我們對“HBV復制周期和宿主免疫應答”的理解仍存有重要空白,若將這些空白填補,便可進一步增加病毒復制周期中可利用的漏洞,并研發出治療乙肝新方案。
1.建議優先考慮清除cccDNA或永久沉默cccDNA轉錄的研究
清除cccDNA將是治療慢性HBV感染直接、有效的策略。而目前的抗病毒藥物并不能清除cccDNA——不論在患者體內、細胞培養實驗中、還是動物模型中,即使經過長期治療,也是如此。所以,必須進一步探索cccDNA合成、動態平衡和表達(如HBx)的分子機制。
在大部分cccDNA被消除后,可能還需要沉默剩余cccDNA的轉錄。必須對HBx、HBc和其他病毒蛋白在控制cccDNA動態平衡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。HBx蛋白對cccDNA的表達或動態平衡至關重要,因此靶向作用于HBx蛋白,可以實現對cccDNA轉錄的調控。
近發現HBx通過劫持含有E3泛素連接酶的細胞ddb1,以Smc5/6復合物為靶點進行降解,從而促進cccDNA的轉錄。因此,靶向HBx-DDB1結合相互作用的治療方法也值得研究。
通過RNA干擾可以實現cccDNA的轉錄后調控或HBV DNA的整合表達;目前正在進行這方面的工作,取得了可喜的成果。HBV基因組的重疊特性表明,RNA干擾應該會阻礙所有HBV轉錄本的表達,近的研究表明,來自整合病毒DNA的轉錄本的截斷形式也可以作為目標。
此外,迫切需要開發原位、單細胞、單分子、活細胞檢測方法,以使cccDNA的定位和轉運可視化。
2.需要新型模型
由于目前所有的實驗模型都有局限性,且HBV與HBV相關病毒之間已出現差異,因此,此前對HBV相關病毒的研究,可能需要使用HBV和人類肝細胞再次進行確認。消除乙肝病毒所需的重點研究如下:
? 發展標準化方法來量化cccDNA,并研究cccDNA動態平衡的機制及其生物合成、動態平衡平衡、結構、轉錄控制和降解的影響因素
? 確定HBV感染的機制:研究從病毒進入細胞到cccDNA合成再到穩定的所有步驟
? 改進對cccDNA生命周期和病毒-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,通過應用先進的“組學”技術,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增進對HBV-宿主相互作用的了解,從而揭示消除cccDNA的新作用靶點
? 開發并驗證新的血清標志物(如核心相關抗原[HBcrAgs]、HBV RNA),作為肝內cccDNA活性的可靠生物學標志物
? 開發用以降解HBV cccDNA的方法
? 開發預防cccDNA和HBV DNA轉錄的方法
策略二:誘導免疫調節,安全清除HBV感染細胞
HBV免疫調節的研究重點:
? 利用現有的免疫干預手段進行臨床研究
? 確定新生兒、兒童、青少年和成人的不同免疫分子,在清除病毒、持續抗病毒和免疫應答中所扮演的角色
? 確定T細胞衰竭的機制
? 確定B細胞在疾病自然史中的作用,以及如何有效地監測它們,用以研究和臨床試驗。
? 研究肝臟微環境對適應性細胞的組成和功能的影響,以及識別血液中能反映肝內免疫應答的生物學標志物
結論
現在,正是為全球2.57億乙肝患者研發出一種安全、可負擔、廣泛可用的慢性乙肝治療方法的時候。
為實現乙肝病毒治愈——ICE-HBV戰略,需要采取的措施有:
? 增加政府、私人資助機構以及慈善捐助者對與治療相關研究項目的資助。
? 專注于發現干預策略,永久減少有效被感染細胞的數量,或永久抑制這些細胞中的cccDNA,并以此來刺激HBV特異性免疫應答、模擬HBV感染的自發清除。
? 建立標準化的HBV試劑資料庫,以供全球所有研究人員訪問,并開發出新的HBV感染動物模型。
文獻索引:
Peter A Revill, Francis V Chisari, at al. A global scientific strategy to cure hepatitis B [J]. The Lancet. April 10, 2019.
DOI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2468-1253(19)30119-0